[杂谈/胡说] 浅析七海灯子对喜欢的观念
声明
这只是笔者的个人观点,游戏之作。本意是换个说法理解原著的一些情节。和原作者/原作品/其他同人无关。分析基于笔者的个人看法,如有谬误,敬请斧正。
本文中说的爱/爱情/喜欢 etc.这些词汇,没有特殊说明,狭义的指代人对人的感情。
绝对的爱(?
在讨论作品之前,先考虑一个问题:
(在指定对象后,)是否有绝对的爱?
这个问题可能比较奇怪,比较难回答。回答可能也比较个人化,比较见仁见智。那么,不妨换一个更清晰的问题:
是否 应当 有绝对的爱?
这个问题简单多了。爱情确实重要,但人不止要考虑爱,还要考虑国家,社会,亲情友情(暂时将爱限定于爱情)。那么,最极端的情况下,如果爱人杀人放火吸毒出轨等等无恶不作,从基本的社会道德出发,都不应‘该继续爱 ta。或者换个不是那么极端的例子,职业道德要求,老师和学生是不应该谈恋爱的(这个主要是考虑老师拥有隐含的优势地位,而且潜在的对其他学生不公平)。那么,喜欢其实是有条件性的。
灯子的观念
在原著中,开始时候的灯子的爱情观念,如下引文(出自漫画第 10 话,大意如此)。
“喜欢这样的你”什么的,不就是“你若不再是这样,就不会再喜欢你了”这个意思吗?
“喜欢”是用来束缚的词语
这样的理论其实是有一定合理性的。本质上,这个理论其实也和上面讨论一样,反对一般观念里面爱的绝对性和崇高性,指出爱的条件性。换个表述。一般的观念是
$$ p(喜欢|对方是对方) $$
而现在我们已经意识到爱是有条件的。
$$ p(喜欢|对方是对方,对方的行为) $$
作品发展后的观念
在先前对原作者的采访中,仲谷老师被问及 ta 本人的对喜欢的观念,老师表示不能透露,因为不能剧透作品的结尾。可以注意到作品在后期,沙弥香对灯子说的一番话,促进了灯子的转变。我们不妨认为这段话反映了作品(以及老师自己)的观念出自漫画第 10 话,大意如此)。
…并不是说你不像现在这样就不可以,也不说你变得怎样都无所谓。所以怎么说呢……
我相信你会一直是我喜欢的样子。我认为喜欢更多是一种信赖,吧。
(似乎看上去正常了很多)
其实这里可以发现,比较正常的爱情观念,同样也是排斥绝对的爱,而承认了喜欢的条件性。而灯子前期观念实际扭曲的点在于,ta 把喜欢里面的条件看的过分苛刻了。只有少数的,极其集中的行为对应较高的喜欢。不恰当的说,犹如 Dirac $\delta$函数。
而一般意义下,喜欢的条件宽泛许多。在一定范围内都是“高原”:虽然可能因为某些具体行为会有上下波动(比如一些摩擦会影响双方关系一类的),但一般来说都能保持在一个比较高的范围里面。这样的喜欢才是世间常态。
后话
这篇杂谈起源于,笔者有次偶然思考灯子的观念,ta 的观点乍一眼其实是有一定道理的。仔细思考后发现其实可以直接依靠条件强弱说明。笔者的思考和本文其实选择了概率论,贝叶斯公式的视角。从贝叶斯的角度,先验的喜欢,在对方行为变化后,结合自己的条件喜欢,得到后验的喜欢。至少对笔者,这套语言更加清晰,更简单。
这个模型还可以有个现实应用(?)。虽然前文中指出,大部分人的条件喜欢的分布不如前期灯子观念中那样极端,边缘问题仍然存在。所谓的忠诚度测试,经典的情景双难问题(比如落水),就是在测试边缘情况。所谓的分歧,其实就是问题选择挂在喜欢概率“陡坡”处。
如果继续推广,可能,人们的喜欢实际上可以改成
$$ p(喜欢|某人的特征和行为) $$
这某种意义上会导出what if 第九期知心爱人里面引用的歌词所表达的,理论上,(在可能的平行世界里面),爱上其他人,生活也还行。
But of the 9.999 hundred thousand other loves,
Statistically, some of them would be equally nice.
这确实是个悲伤的,却又看起来正确性挺高的推论。(-_-)(By the way,仲谷老师的《月哭》结尾大概也有类似的悲伤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