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长相思·山一程》 分析

高中时候芳芳在赏析纳兰性德的《长相思·山一程》时,为了表现原词炼字功力,给出对比版本“风萧瑟,雪纷纷”。当时大家意见里(?,至少在我的印象中)反而认为修改版不是不能接受。而从现在的我看来,也认为反而修改版也很好,甚至可能好于原词。下面先给出原词:

山一程,水一程,身向榆关那畔行,夜深千帐灯。

风一更,雪一更,聒碎乡心梦不成,故园无此声。

我的观念中,对比原词和修改版,原词更加偏重于强调时长,修改版更加偏重于强调强度。而在整个下片考虑,强调强度应该优于强调时长。
第一,从对人的情感激发能力来看,强度先于时长。极端情况下,只有时长没有强度,风雪只能“润物细无声”的话,词人只要不往外看风雪对 ta 都没什么影响,也谈不上接下来的感情波动;只有强度没有时长,雷声持续时间很短暂,但是只要几声雷声就能吓到胆小的小孩一时半会无法睡觉。下一句的“聒”字明显只能搭配上强度因素,而且由上所述,词人的“梦不成”更可能是被强度影响的结果。最后一句的“无此声”也可以解释为风雪声的强度的罕见。当然,也可以辩解时长很长的风雪在故园很罕见,这个问题在下一点中讨论。

第二,时长对人的影响,边际效果递减非常严重。具体到“梦不成”,也就是失眠的情景,长时间无法入睡,到底是 2 个小时(1 更的时间)还是 4 个小时(2 更的时间),区别并不是那么巨大。人在床上翻来覆去,想事情的情状并不因为时间多少几十分钟会有很大变化。所以在我看来,特意强调“一更”有点描写过度。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只是知道时间很长,大家并不需要关心时间具体长度。

当然,还可以辩解说都数了“一更,一更”就暗示了强度大无法睡觉。但我认为,前面两点已经表现了,时长不如强度重要,所以牺牲时长,进一步特化描绘强度,更容易对应下文,反而可能艺术效果更好。

(失眠时长不那么重要,当然是因为这篇初稿就是我自己失眠躺床上偶然想到的,亲测不是很重要)